【熱點關注】“月亮之國”的廣東驅魔人發表時間:2019-10-24 14:52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70年來,中國在自身取得巨大發展成就的同時,更與世界共享累累碩果,為維護世界繁榮穩定作出了重要貢獻。廣東作為我國對外開放的門戶,大批企業界、教育界、醫療界等各行各業的優秀代表走出國門,在國際社會的大舞臺上演繹著一個個精彩動人的故事。連日來,南方日報3組記者分別前往科摩羅、阿聯酋、哥斯達黎加等國家和地區,深入采訪我省“走出去”的各界代表和海外僑胞,挖掘了一批優秀人物和感人事跡,并從即日起推出“世界舞臺 廣東故事”系列報道。 本期,講述了由廣州中醫藥大學與廣東新南方青蒿科技有限公司聯合組織的青蒿抗瘧團隊在科摩羅的故事: 位于印度洋西南部的非洲島國科摩羅,國名取自阿拉伯語“月亮”,風景優美、民風淳樸。然而,這片美麗的海島卻曾經常年瘧疾肆虐,島民的健康乃至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都遭受巨大損害,許多孩子都活不過5歲。 科摩羅的自然風光 2006年,當“月亮之國”受困于瘧魔時,廣州中醫藥大學與廣東新南方青蒿科技有限公司聯合組織的青蒿素抗瘧研究團隊從萬里之外趕來,在當地實施“滅源除瘧法”,推廣全民服用復方青蒿素。僅用了8年時間,他們就成功幫助科摩羅三島實現瘧疾零死亡,發病率減少98%。 “月亮之國的驅魔人”,這是當地人民對中國抗瘧團隊的美稱。 如今,全球有近40%的人口受到瘧疾的威脅。在非洲,每30秒就會有一名兒童死于瘧疾。以復方青蒿素群防群治的快速清除瘧疾“中國方案”,逐步走向國際主流社會舞臺,讓更多人深入認識了解中醫藥的作用和內涵。 今年9月,為了避免瘧疾“卷土重來”,科摩羅政府在大科島啟動第二輪全民服藥,中國抗瘧團隊、當地的抗瘧中心以及島民們,再次參與到這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 科摩羅的自然風光 “零瘧疾,從我開始!”記者走在首都莫羅尼的街頭,隨處可見寫有這句標語的海報、橫幅。 2018年,瘧疾在大科島有復發苗頭。今年8月11日,抗瘧動員大會再次在大科島舉行。科摩羅衛生部部長在大會上說,如果大科島再不落實中國方案,過去十年抗擊瘧疾所取得的成果將受到嚴重威脅。 “最困難的是說服大家愿意服藥,所以要下力氣宣傳。”科摩羅國家抗瘧中心主任阿凡尼告訴記者。今年8月開始,國家抗瘧中心通過在社交媒體、電視、收音機、戶外投放公益廣告,以及上門普及等形式,宣傳推廣全民服藥。在不久前的世界杯非洲區預選賽上,科摩羅球員的衣服上都印有“零瘧疾,從我開始”的標語,讓全世界看到他們的決心。 村民正在服藥 中國抗瘧團隊也在付出。8月,近4000名當地抗瘧人員完成培訓,他們將是落實全民服藥的重要力量。 9月起,大科島啟動新一輪的全民服藥。9月11日是全民服藥的第一天,早上8時左右,在科摩羅國家抗瘧中心的辦公室內,中科雙方集中開會,討論全民服藥的細節安排。 村民正在服藥 派藥員將藥弄碎,準備喂小孩吃藥 復方青蒿素成除瘧良方 落日余暉映照在科摩羅最繁忙的港口碼頭,島民們三三兩兩地在海邊散步,讓海風吹去一日的燥熱和疲累。 眼前的景象,讓人很難想到,瘧疾曾經炙烤著這個島國,曾經每個家庭中都有2—4人染上瘧疾。作為目前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之一,龐大的醫療支出更加拖后了其發展的腳步,當地人將瘧疾視為“帶來哭喊尖叫的瘟鬼”。 在世界范圍內,防控瘧疾措施主要有廣泛噴灑藥劑、用殺蟲劑浸泡蚊帳、篩查瘧原蟲陽性病人以及間歇性干預等。但這些方法并不適用科摩羅。因為在當地居民的住房簡陋,有些連墻都沒有,甚至很多人買不起蚊帳和蚊香。 服藥結束后,抗瘧人員和村民合影 2006年,轉機終于到來。廣州中醫藥大學首席專家李國橋帶隊到科摩羅,倡導全民服用復方青蒿素,消滅人群體內的瘧原蟲,以最終消滅瘧疾源頭。 “我們走的不是阻隔媒介路線,而是消滅傳染源的路線。”廣州中醫藥大學熱帶醫學研究所所長宋健平解釋說,蚊子壽命約為一個月,如果全民連續2個療程服藥,可保證60天內沒有瘧原蟲,等到攜帶瘧原蟲的蚊子死去,新一批蚊子即使叮咬了人也不再攜帶瘧原蟲。 起初當地人不少并不買賬。首批入駐科摩羅科研人員之一的鄧長生回憶說,當地有關部門一度“刁難”他們,許諾好的車輛不給派,衛生數據卡也不給看。當地居民更不理解,“沒有得病的人為什么要吃藥?” “當時,我們從早到晚做田野調查,組織當地人,挨家挨戶上門普及瘧疾預防的知識。”長期在科摩羅工作的鄧長生博士回憶說,已經不記得多少次被拒絕,甚至被轟出家門。 局面慢慢地被打開。2007年,在莫埃利島的“全民治療”啟動儀式上,科摩羅總統、衛生部長以及宗教長老等有聲望的人都帶頭服藥;2012年和2013年,昂儒昂島和大科島先后實施“滅源除瘧法”,超過220萬人次參加全民服藥;到2014年,該國實現了瘧疾零死亡,發病人數下降了98%,其中,兩個島已經沒有原發病例了,達到基本消除瘧疾的目標。 中國專家從此贏得了民心。鄧長生說,如今有些小孩遠遠看到他們走來,會摘下新鮮的椰子送來。 宋健平教授正在查看服藥情況的相關數據 過去,援外醫療更多體現為由傳統醫療隊逐個看診,屬于“個體醫治”。在科摩羅,首次形成了以公共衛生專家為主體,與受援國人員共同設計疾病防控措施、在現場共同工作的“公衛援外”模式。 這一模式的核心在于分級培訓,形成了“從上到下監督,由下到上反饋”的工作機制。 宋健平介紹說,他們分層級進行培訓:在國家抗瘧中心,工作人員需要檢測瘧原蟲血片,并與中方專家進行探討;在區一級,工作人員主要是監督和指導,包括處理重癥的病人;對最基層的人員,他們需要學習是如何服藥,如何快速診斷瘧疾。 若村子里有人不愿意吃藥,或是服藥后有不良反應,基層工作人員會上報至抗瘧中心,再由中科專家共同商討應對方案,“抗瘧中心就像一個家,大家遇到問題會一起想辦法解決。”阿凡尼說。 宋健平坦言,抗瘧工作單靠中方難以持續。“我們能培養多少人來加入,決定了能覆蓋多大范圍。” 科摩羅的抗瘧成功,形成了以復方青蒿素群防群治、全民服藥為主的快速清除瘧疾的“中國方案”。目前,科摩羅的成功經驗已經在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巴布亞新幾內亞、肯尼亞、多哥和岡比亞等地推廣。 在廣東新南方集團有限公司總裁、科摩羅抗瘧項目的推動者朱拉伊看來,中國抗瘧項目是最接近“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理念的。“不受瘧疾困擾的中國,發現青蒿素后,研發生產治瘧藥物,設計抗瘧的系統方案,只為了幫助世界上其他國家消滅瘧疾。” 廣東新南方集團有限公司總裁、科摩羅抗瘧項目的推動者 朱拉伊 2003年起,朱拉伊為李國橋進行青蒿素復方抗瘧藥物的研發、創新和推廣提供資本支持。然而,青蒿素走出國門的道路,比想象中艱難。朱拉伊說,在非洲,每一個國家藥品市場準入標準互為不同,這意味著新藥進入市場時成本巨大。另外,長期以來,西方國家把持了新藥審核與評估的標準,中國自主研發的新藥很難獲得國際組織的認證。 即便如此,“中國方案”還是改寫了世衛組織的“游戲規則”。抗瘧項目在科摩羅取得成功后,世界衛生組織的態度開始有了松動,先后在2015年和2017年發布了關于全民服藥的操作指南,“全民服藥的核心是同時同步服藥,這是我們給的定義。” 宋健平說。 村民正在服藥 海島上來了“自家人”
|